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贾志刚说春秋之七 孔子世家 贾志刚 著
ISBN: 9787549505036

出版时间:2011-05-01

定  价:33.00

责  编:李琳余慧敏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历史普及读物

读者对象: 大众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字数: 400 (千字)

页数: 356
纸质书购买: 天猫 当当
图书简介

《说春秋之七 孔子世家》是贾志刚“说春秋”的完美收官之作。

“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这是孔子生前吟唱的最后一曲悲歌。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四月十一日,孔子逝世,享年七十三岁。一个肉体的孔子复归尘土,一个作为圣人的孔子走向神坛,而这个符号化的孔圣人在20世纪的中国可谓命运多舛,到了21世纪他又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不必急于给他戴上思想家、教育家等等帽子,且看他曾有过的卑微的梦想、他的成长,他悲喜交加、颠沛流离的人生;且看孔子及孔门弟子如何在列国争雄的时代搅动春秋大势。

孔子不是一个完人,他不是神。但是,孔子是一个对中国历史影响深刻的人。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上都可能流着孔子的血,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都必然留着孔子的精神。

作者简介

贾志刚,著名体育记者、体育评论家、非著名小说家、非知名剧作家。著有非主流长篇小说《无间盗》、《侠义无道》、《副处长》、《奔向地狱》、《公元5678》等,涉猎官场、武侠、历史、悬疑、科幻等多个领域。

其中,《无间盗》(原名《侠兄盗弟》)入围首届温世仁武侠小说决赛。在中国台湾进行的决赛评选中,被所有评委以“打着武侠反武侠”直接垫底。巨著《侠义无道》至今拒绝出版中。

著有电视剧本《山寨》。

图书目录

第二四一章 野合不是野百合

第二四二章 没爹的孩子像根草

第二四三章 牛的故事

第二四四章 去他娘的周礼

第二四五章 鲤鱼跳不过龙门

第二四六章 私立学校

第二四七章 公款出国

第二四八章 老子见孔子

第二四九章 离婚

第二五○章 仇恨和阴谋

第二五一章 三桓一体

第二五二章 孔子北漂

第二五三章 孔子的领悟

第二五四章 阳虎执政

第二五五章 孔子当官

第二五六章 孔子升官

第二五七章 杀少正卯

第二五八章 断臂

第二五九章 堕三都

第二六○章 炒鱿鱼

第二六一章 计划没有变化快

第二六二章 孔门三贱客

第二六三章 招摇过市

第二六四章 孔子的谎言

第二六五章 丧家之犬

第二六六章 带着学生去泡妞

第二六七章 信仰危机

第二六八章 挫折让人变通

第二六九章 子路和颜回

第二七○章 冉有和子贡

第二七一章 《诗经》

第二七二章 父与子

第二七三章 孔子还乡

第二七四章 认清形势

第二七五章 子贡出马

第二七六章 好学生

第二七七章 坏学生

第二七八章 三好学生之死

第二七九章 子夏和商瞿

第二八○章 子路之死

第二八一章 别了,孔子

第二八二章 《胡乱论语》

附录一:史记•孔子世家

附录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后记

序言/前言/后记

孔子是谁?谁是孔子?

上帝是谁?谁是上帝?

魔鬼是谁?谁是魔鬼?

上帝只是一个符号,就如魔鬼也只是一个符号。上帝和魔鬼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他们无生无死,无始无终,无原则的好以及无缘由的坏,而这一切都不用解释。上帝为什么是上帝?不知道;魔鬼为什么是魔鬼?不知道。上帝为什么这么好?不知道;魔鬼为什么这么坏?不知道。

可是,孔子呢?

事实上,几千年来,孔子也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叫做圣人。孔子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理,没有人去探讨为什么。孔子为什么说这些?不知道;孔子为什么要这样说?不知道。

一直到上个世纪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以及后来的“批林批孔运动”,孔子成为了另一个符号——魔鬼。于是,孔子成了毒害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罪人,他坏而且绝对的坏。可是,他为什么这么坏?不知道。

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如果一个人不是上帝,他也就必然不会是魔鬼。

孔子与上帝或者魔鬼的区别是,孔子不是一个符号,他是一个人。他既不是上帝,也就不会是魔鬼。

而人与上帝或者魔鬼的区别是,人有生有死,人有始有终,人的好或者坏都不是没有缘由的,都是可以解释的。

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历来没有人去说;孔子的思想从哪里来?历来没有人去解释。

《论语》被认为是孔子的思想,于是千百年来有无数的所谓鸿儒大贤、所谓专家学者纷纷解说《论语》。然而,他们并不了解《论语》的语境,并不了解孔子或者他的弟子们是在怎样的境况下说了那些话,所以,他们所能做的实际上不超过说文解字的范畴,换言之,大家都在望文生义、牵强附会。

孔子是一个人,人非生而知之,人的知识,人的思想,都有他的来源。不懂得孔子的身世,不懂得孔子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的背景,就不可能懂得孔子,也就不可能懂得《论语》。所以我们说,眼下各种版本的《论语》解析都不过是语文老师在翻译古文。

《论语》不是《圣经》,不是上帝的脑袋里随便蹦出来的各种奇怪想法的总和。《论语》是一段段的故事,《论语》是一个过程,它记载了孔子思想的演化,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之间有趣却又错综复杂的关系。

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孔子是一个人,所以《论语》不是真理,至少不完全是真理。他也结婚,他也离婚;他也要挣钱养家,他也梦想荣华富贵;他也记仇,他也感恩;他也喜欢听话的学生,他也不喜欢故意作对的学生。偶尔,他也会撒谎,甚至也会泡妞。

孔子不是一个完人,他不是神。但是,孔子是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是一个博学的人,是一个勤奋的人,是一个对中国历史影响深刻的人。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上都可能流着孔子的血,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都必然留着孔子的精神。

从现在开始,孔子不再是故作高深深不可测的圣人,他回复到了一个普通人的特征,他是一个满腹经纶又和蔼可亲的老人,一个爱面子同时爱给人面子的长者,他是一个邻家大爷。

不保证每个人都会喜欢他,但是会有很多人喜欢他。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媒体评论

这不是一本给专家教授读的书,而是给“不喜欢或者没有精力去史海中扑腾的广大百姓”看的书。无可否认,这是一本通俗、诙谐、有趣的“草根说史”的典范,作者以较高的史学修养,以当下“非主流”语体为方式,以圣贤的际遇为线索,通过小说式的叙事形式,讲述春秋这段精彩纷呈的历史,串讲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典故,反映现在的社会情状。

《易经》有云:“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在中国人看来,圣贤是道德与智慧的化身,人们一直都把圣贤“神化”——他们无欲则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们天机清妙、他们看透世间万物,他们是高高危坐于祭坛之上的“神”。

如在写孔子因说 “事三君而得顺焉,是有三心”而得罪晏婴后,晏婴派家臣去痛斥孔子。在《晏子春秋》里是这么写孔子的反应的“仲尼闻之,曰……”史书中的圣人,真是圣人!让我们这些读者没办法读出他的表情动作心理,留在脑海中的,就是孔子那张如泥塑神像般硬梆梆的的脸,就连那道歉,都是冷冰冰的,让人感受不到他的悔改之意。

而在这本《圣贤本色》中,是这样写到孔子的反应:“孔丘目瞪口呆,这一切太突然了。过了半晌,才回味来。‘唉,我真傻,我怎么在齐国议论晏婴呢?我缺心眼啊。’孔丘自我批评,心里埋怨齐景公出卖了自己。”多真实啊!!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非“神”。同样的,这本书中,作者笔下的圣贤们,其实都和常人一样,都会有喜怒哀乐,都会有人性欲望的。虽然我们也深知这“真相”亦非真相,虽然使我们对“圣贤”们的“神圣”打了折扣,但是却有种难以名状的快感。

——郭婉云《还原圣贤本色》

公元前700年到前476年这个战火纷飞的时期——春秋,被贾志刚称为“不可缺失的王朝”,在他生花妙笔和幽默诙谐的风格下,《说春秋》应运而生。它与《明朝那些事儿》等畅销历史小说同根同源,都是现代网络的产物,是天涯煮酒论史上超牛的帖子,受到众多读者的追捧。该帖自2008年9月开帖以来,曾一举创下单月点击60万的天涯煮酒纪录,如今更以180万的点击量高居天涯煮酒前列。

《说春秋》是一套系列丛书,共七部,从“齐楚崛起”到“吴越兴亡”直至“孔子世家”,春秋300多年的历史在贾志刚的笔下娓娓道来。全书序言前的一张春秋世系表将春秋的帝王诸侯及人物称号整理得一清二楚。序言则是作者对读者最真诚的期望———“中国人就要读春秋”。在国学热日渐增温的情况下,春秋是一个非常值得走进的时代。

——《南国都市报》:《贾志刚“说春秋”现代得有盐有味!》

喜欢读点历史的读者大都知道,春秋时期的历史虽然看起来十分精彩、热闹,但与之同时,却也头绪繁多、线索紊乱。反正我读过不少相关书籍,其中有正史、也有野史,但若让我系统地说出春秋时期的故事和人物,我还确实有点犯难。真是难为贾志刚了,竟然能在他的《说春秋》中把如此繁多的头绪和如此紊乱的线索梳理得如此井井有条。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写呀!

在中国历史上,究竟哪一个时代是最不可缺失的呢?如果只能留下一个,究竟应该留下哪一个呢?你的回答如果是“清朝”或“明朝”,那么,对不起,零分没商量;如果是“宋朝”、“唐朝”或“汉朝”,也只能分别得到一分、二分或三分的成绩;如果是“春秋战国”,或者说“东周”,那么恭喜你,“答对了!”在贾志刚眼中,春秋时期无疑是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正是在这个时代,中华文明基本定型,所谓的“周公主义—管子思想—老子学说、孔子学说、荀子学说—诸子理论”,已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基石。该有的智慧有了,该出的人物出了,中华文明的框架已经牢牢地搭建起来,后来者不过是拾拾前人的牙慧,或者在这个已经搭建好的框架内拆拆补补而已。就像贾志刚所总结的那样:“我们始终在春秋祖先们的成就之内徘徊,再也走不出去,不知是祖先们太伟大,还是他们的后人太不争气。”

当然,我不否认,贾志刚以这种诙谐戏谑的方式解读春秋,并以现代人的价值观念来衡量春秋时期的价值观念,其中的确不乏主观臆想的成分在内。不过,贾志刚讲的春秋故事虽然另类,但其间的基本史实却皆有所本,并非他个人的凭空杜撰。尤其难得的是,贾志刚不仅擅长讲故事,他还有着明达的历史观念,洞悉人性的真相和隐藏在历史背后的秘密所在,所以,他讲述的春秋故事除了好看与好玩之外,也能够给人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

——慧远:《大话春秋》(来源:南方都市报)

编辑推荐

颠沛流离的圣之时者,万世师表的失意之人:原来这才是真孔子!

精彩预览

子贡

子贡就不一样了。

子贡从小随父亲出国做生意,因此见识很广,口才非同一般,同时,身上也有富二代们惯常的骄纵和自以为是。

才听了几堂课,子贡就在同学们中间表示:“这些算什么?嘿嘿,我早就知道了。要不是我爹让我来学习,我早就回家了。”

孔子知道后,非常不高兴。不过孔子的性格,不会主动去批评子贡。

子贡最让孔子讨厌的一点是,不管课上课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总要显示自己比别人高明,甚至比老师还要高明。

孔子很想退他的学费请他走人,可是又开不了口,一来怕学生们说自己度量小,二来也不好向子贡的父亲交代。

有一次上课,孔子当场表扬自己的弟子宓子贱,说:“大家看看,什么是君子?就是子贱同学这样的。不要说鲁国没有君子,如果鲁国没有君子,他从哪里取得这样的好品德呢?”

按《论语》。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其他同学听了,都对宓子贱投以羡慕以及景仰的目光,只有子贡歪着嘴坏笑,他才不服气呢。

“老师,子贱兄是君子,那我呢?我怎么样?”子贡大声说,他觉得自己比宓子贱强。

“你?嗯,我想想。”孔子假装想了想,然后说:“你啊,你是个用器。”

“什么用器?”子贡问,大家也都想知道。

“瑚琏。”孔子说。瑚琏是一种祭器,用来盛黍社,属于比较珍贵的祭器。

按《论语》。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贡非常高兴,他觉得这是对自己的褒奖。大家也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觉得虽然这个人很讨厌,可是老师还挺欣赏他。

不过,孔子随后的一句话让子贡的笑容消失了。

“君子不是祭器,君子不能局限于一种用途,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孔子笑着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还不是君子。

按《论语》。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非常尴尬,不过以他的口才,立即平静下来,继续提问。

“那,老师,那你说君子是什么样?”子贡问,他要寻找反击的机会。

“先把自己想说的做好,然后再说。”孔子毫不犹豫地说出来,这句话他早就想对子贡说。

按《论语》。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哄堂大笑,大家知道这是孔子讽刺子贡平时的夸夸其谈和目中无人。

“嘿嘿。”子贡讪讪地笑,不过,他还不服气。“那么,君子也有讨厌的人吗?”

“有啊,君子讨厌说别人缺点的人,讨厌身居下位却诽谤上司的人,讨厌蛮干而不讲礼节的人,讨厌果断但是固执的人。”孔子说,每句话都指出子贡的缺点,然后问:“赐啊,你也有什么讨厌的人吗?”

“当然有啊,我讨厌剽窃他人的知识当自己的知识的人,讨厌不给别人面子却以为自己很能耐的人,讨厌攻讦别人却以为自己很正直的人。”子贡说。句句都在讽刺孔子。

孔子笑了,他知道这小子不是那么容易制服的。

按《论语》。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敫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经过这一次,子贡着实沉默了几天。不过,他不会就这样认输的,这样认输就不是子贡了。

子贡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他相信这个问题足以让孔子无言以对,斯文扫地。

这一天上课,眼看到了下课的时间,孔子正要宣布下课,突然子贡举手提问。

“子贡,你什么问题?”孔子问,觉得子贡现在至少比从前要礼貌些。

“老师,我就想问一个问题。你说人要是死了之后,究竟有知觉还是没有知觉?”子贡的问题一出,满座哗然,这个问题太刁了,毕竟谁也没死过,谁知道死了之后是什么情况。

孔子愣了一下,看着子贡得意的样子,又笑了。

“我要是说人死了还有知觉,就怕孝顺子孙葬我的时候过分隆重;要是我说没有知觉呢,又怕不肖子孙把我扔到乱葬岗喂狗。所以,这个问题我不能回答你。你如果真想知道,等你死了之后,自己慢慢去体会吧。”孔子回答。

“哈哈哈哈……”又是哄堂大笑。

按《说苑》。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

子贡的家里非常有钱,因此花钱很大方,常常会给师兄弟们一些小恩小惠。对此,孔子也很反感,有一次对大家说:“有的人喜欢夸夸其谈,但是又说不到点子上,拿些小恩小惠拉拢大家,这样的人,恐怕没什么前途。”

按《论语》。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子贡不是省油的灯,被孔子讽刺一通之后,当天上课的时候就展开了反击。

当天的课程是历史课,孔子讲到了商朝的灭亡,大力渲染商纣王的无道,把纣王说得一无是处。

“老师,据我所知啊,其实人家纣王没有坏到这种程度。”子贡打断了孔子的话,之后一通说,倒也说得很有道理,让孔子一时之间也无话可说。“嘿嘿,这说明什么?说明一个人千万不要成为失败者,否则什么黑锅都要扣到你头上。”

子贡说完,得意地笑了。这一次,他占了上风。

按《论语》。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卫国政变

到了年底,卫国发生了政变。这次政变,彻底击垮了孔子。为什么卫国的政变影响到了孔子呢?

卫国的废太子蒯聩占据了戚地,儿子卫出公当国君。卫国的国政在孔圉手中,孔圉的老婆孔伯姬是蒯聩的姐姐,同时也是卫出公的姑姑。孔圉和老婆生了个儿子,名叫孔悝(音亏)。孔圉死后,卫国就由孔悝说了算。

孔圉有个贴身仆人叫浑良夫,高大英俊,孔伯姬早就对他垂涎三尺,后来老公死了,于是顺手牵羊,成其好事。

孔伯姬跟弟弟的感情一向不错,暗地里派浑良夫去看望弟弟。蒯聩早就知道浑良夫是姐姐的面首,因此直接把浑良夫当姐夫接待了。

“二姐夫,帮我把小兔崽子赶走,让我回去当国君,保证让你当上大夫,并且,免你三次死罪,怎么样?”两人喝得高兴,蒯聩就开始利诱浑良夫。

这个条件对于浑良夫来说是无法拒绝的,于是两人就达成协议,结了盟。

浑良夫回到孔家,在床头上把这件事情对孔伯姬说了一遍,孔伯姬当即同意。

十二月的时候,蒯聩在浑良夫的帮助下,潜入了孔家,之后在孔伯姬的帮助下,胁迫孔悝结盟,要赶走卫出公,迎蒯聩回来做国君。

孔家的管家栾宁知道这件事情后,急忙带着卫出公出逃鲁国,同时派人通知子路,让子路前来救孔悝。

高柴这个时候已经从孔家家臣转为卫国司寇,很受卫出公赏识,听说孔悝被挟持,国君逃命,感觉大事不妙。怎么办?蜂刺入怀,解衣去赶。大难临头,逃命要紧。

既然决定逃命,高柴不敢停留,换了一身衣服,匆忙起身。走在路上,就感觉好像有人在追自己一样。来到城门,看见城外有军士,以为是蒯聩派来捉自己的人,不敢出去。

守门人是一个因为犯罪被砍掉了脚的人,看见高柴犹犹豫豫躲躲闪闪,知道他不敢走大门出去。

“喂,往那边走,有一块城墙塌了,可以从缺口出去。”守门人主动指点高柴。

“不行,君子不能翻墙的。”高柴拒绝了。

“那,另外一边有一个洞,可以钻出去。”

“不行,君子怎么能钻洞呢?”高柴又拒绝了。

“那,去我屋子里躲一躲吧。”

这一次,高柴没有拒绝,到守门人的小屋子里躲了起来。

过了一阵,高柴出来看看,发现城门内外都没有人了,这才确认自己是安全的。

“你为什么要帮我?你知道我是谁吗?”高柴问。

“你以为你换件衣服我就不认识你了?看见我这脚没有,我的脚被砍了,当初就是你下的命令啊,你不是高柴吗?”守门人轻轻地说,还带着一脸神秘的笑,让高柴浑身发毛。

“那,那你为什么还要帮我?”高柴紧张地问,他怀疑这是不是守门人的圈套。

“因为我被砍脚是罪有应得啊。我记得当初你反复审理我的案子,翻看了许多法令,想要找出为我免罪的办法,可是还是没找到。宣判的时候,我看见你的脸色很难看,很可怜我。所以,虽然你砍了我的脚,我知道你内心很仁慈,行事又很公道,所以我不恨你,我敬佩你。这,就是我帮助你的原因了。”守门人说得很坦然,之后催高柴赶紧离开。

高柴逃出了楚丘,在城外恰好遇上了子路。子路听说发生了政变,孔悝被挟持,于是驾着战车赶来了。

“师兄,别去了,去了也没用。”高柴劝子路回去,他知道子路改变不了什么,却有可能搭上自己的老命。

“不行,拿人家的工资,怎么能见死不救呢?”子路坚持要去。

“可是,城门已经关上了,进不了城,不如观望一下再说吧。”高柴撒了个谎,还要阻止子路去。

“兄弟,我知道你是好意,可是我还是要去。你走吧,别拦着我。”子路还是坚持,驾着战车进了楚丘。

一路疾驰,子路来到了孔家,孔家的门是真的关上了。孔家的家臣公孙敢从门缝里看见子路,对他喊:“你不要进来了,进来也没有用。”

“公孙敢,你拿人家的工资不给人卖命,还好意思拦住我吗?”子路大声喝问,他不知道,其实孔悝早已经和蒯聩达成了协议,根本不用他去救命。

正在这个时候,门里有人出来,于是子路跳下战车,提着大戟,闯进门去。

孔家建了一座高楼,就是准备万一有什么事好躲避的,各国的权臣都有这么个高楼。蒯聩和孔悝都在楼里,也是防着有人来攻打。

“太子赶紧放了孔悝,劫持他也没用,我们不会让你得逞的。”子路到了楼下,大声喊着。

蒯聩不知道外面是什么人,也不敢轻举妄动,但是绝不开门,更不会把孔悝放下去。

“太子,你是个胆小鬼,再不放人,我就放火烧楼了。”子路又大声喊,开始从旁边捡柴禾准备放火。

楼上的蒯聩一看,这要真的放起火来,那就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了。你不就是一个人吗?以为老子真怕你?于是,蒯聩派了手下两个勇士下来迎战子路。

算算年龄,这年子路已经六十二岁了,撒尿都尿不出三尺去了,也就是仗着一股气势在这里喊叫,真正遇上两个精壮勇士,哪里能是对手?

两三个回合下来,子路就呼哧带喘了,帽子带也被对方的大戟砍断了。子路一看,知道自己今天注定要挂了。

“君子死,冠不免。”子路说了人生的最后一句话,意思是君子就算是死,帽子也不能掉了。说完,子路很从容地放下大戟,将帽子带系好。可是,没等他系好,两条大戟就已经刺到,两道血光,子路倒在地上,帽子跌落一旁。

子路,就这样死于非命。

而这个时候,孔悝正愉快地和自己的舅舅饮着酒。

此后,孔悝立蒯聩为卫国国君,就是卫庄公。

卫国政变的消息传到了孔子这里,孔子的脸色立即变得十分难看。

“高柴会逃命,子路一定要死了。”孔子说,他太了解自己的学生了。

随后的消息证实了孔子的推测,子路战死了。

“子路死了?子路死了。”孔子黯然地说,尽管他料到了结果,却依然无法接受。

就在这个时候,高柴来到。

“子路死了,高柴为什么不死呢?”孔子问自己,他本来就瞧不起高柴,现在更瞧不起。

高柴把自己逃跑的过程完完整整说了一遍,看着高柴一脸的疲惫,孔子突然明白一个道理:每个人的性格决定每个人的行为,子路战死是对的,高柴逃跑也是对的。否则,子路就不是子路,高柴也就不是高柴。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啊,就像高柴,他的公正难道不是他的优点吗?守门人不怨恨他反而帮助他,不就说明了高柴的高尚人格吗?善于执法的人树立德行,不善于执法的人制造怨恨,为什么?就因为执法公正与否啊,而高柴不就是执法公正的典范吗?”孔子这样说,再看高柴,他觉得高柴一下子可爱多了。

按《说苑》。孔子闻之,曰:“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公行之也,其子羔之谓欤?”

谁是最爱孔子的人

孔子的学生中,最爱孔子的是子路、子贡和冉有,对孔子帮助最大的也是这三个人。不过,性格不同,他们爱老师和帮老师的方式也不同。

子路如何爱老师帮老师已经讲得太多,不再赘述了。子贡也讲得很多了,也不再赘述。这里,单独说说冉有。

冉有的能力强地位高,能够帮助老师的机会比较多。跟随孔子期间,冉有当孔子的管家,多数情况下老师出行都是他驾车;后来冉有做了季孙家的管家,帮助老师回到鲁国,又帮助老师获得季孙家的补贴,而师兄弟们的前程也多数靠冉有提携。

但是,冉有与子贡不一样,子贡爱老师帮老师非常有技巧,既帮助了老师,又照顾了老师的面子,可是说件件事情都抓在老师的痒痒肉上,所以孔子非常喜爱他。而冉有就比较武断,不讲究技巧,只要他认为对老师好的事情,他就去做,忽略了老师的感受。结果,好人好事做了一大堆,往往老师一点也不感激,有的时候还要生气。当然,孔子心里也明白冉有对自己是真好。

在给公西华补贴的事情上,冉有就做了好事受批评,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礼记》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卫国人伯高是孔子的朋友,伯高死后,他的家人去向孔子报丧。

“我该去哪里哭他呢?”孔子有点犯难,他很讲究这类问题。“本家兄弟死了,我到宗庙去哭他;父亲的朋友死了,我到庙门外去哭他;老师死了,我在内寝里哭他;朋友死了,我在寝门外哭他;一般认识的人死了,我到野外去哭他。以我跟伯高的关系,在野外哭他就显得太疏远,在内寝哭他又显得太重。怎么办呢?我是通过子贡认识他的,我就到子贡家去哭他吧。”

整来整去,老头把事情整到了子贡家里。

哭完之后,孔子派子张到伯高家去吊唁,结果在路上遇上了冉有。

“老弟,别去了,我前两天恰好在卫国,于是准备了一束帛、四匹马,以老师的名义去吊唁过了。”冉有让子张回去,他已经主动帮老师吊唁过了,并且礼送得很重,很有面子。

这件事情,孔子应该很高兴甚至很感动吧?应该会表扬冉有吧?

“嘿,冉有这件事情办得不地道啊,这样做不是让我失礼于伯高吗?”孔子不仅不高兴,反而责怪冉有猫捉耗子多管闲事。

孔子的理想和追求

任何思想都有来源,都不可能是平白无故在大脑中浮现。孔子的思想也是一样,来自他的生活环境。

人世间的真理一定是这样的:缺什么就追求什么,懂什么就鼓吹什么。

孔子也不例外。

孔子出身低微,同时却有着贵族的血统。从小他没有地位,忍受贫穷。所以,他对名利的追求顺理成章。对于地位,对于富贵,他心向往之。

孔子从小跟随亲戚邻居从事丧葬祭祀,正是因为如此,他对周礼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特别是丧葬之礼,进而是对周礼的全部。因此,孔子在自己的努力之下成了周礼专家。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他发现自己在周礼上的造诣竟然出类拔萃。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孔子提倡孝道,是他重视祭祀和丧葬之礼的必然和必要结果。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子决定运用周礼或者说通过鼓吹周礼来实现自己追求名利的目标。

然而,鼓吹周礼最终也并没有为孔子带来富贵,只为他带来了有限的地位。为什么会这样呢?

很简单,因为礼崩乐坏有礼崩乐坏的理由。就像二十几年前算盘,被淘汰自然有被淘汰的理由,并不能因为那是中国传统文化就无条件地存在下去。

所有国家中,鲁国是最遵守周礼的,结果怎么样呢?结果鲁国越来越弱。说明什么?说明周礼已经不适合于这个时代了。即便是鲁国,对于周礼也越来越不尊重了。

以一个在鲁国都过时的东西去游说更加强大和先进的国家,怎么行得通呢?

那么,在政治主张处处碰壁之后,孔子还有什么办法来求得富贵呢?经商。

孔子为什么不经商?

首先,孔子缺乏经商的天分。

其次,孔子的处境决定了他很难去经商。鲁国是个农耕国家,历来轻视商业,孔子毕竟做过大夫,去经商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教育弟子们不要去经商,如果自己反而去经商,就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样,孔子实际上就陷入一种尴尬境况。凭借自己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富贵,可是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样得不到富贵。于是,不如坚持。

所以孔子说得很明白:我想富贵啊,要是给人家赶车也能富贵的话,我也愿意。可是,如果没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富贵,我还是从事我喜爱的事业吧。

按《论语》。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在得不到富贵之后,孔子自我安慰,说是如果通过不道义的方法得到富贵,对于自己来说就是浮云,根本不去想。

按《论语》。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从理想和追求来说,孔子的一生是很失败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这种失败,那就是通过孔子弟子们的发展。最坚信孔子学说的颜回和原宪都混得很悲惨很穷困潦倒,而背离了孔子学说的冉有和子贡都混得很滋润很有成就。

孔学的自相矛盾

从儒到法到道,孔子的思想在变化,所以,前后出现矛盾是必然的。

譬如孔子对于各种周礼礼仪的态度,一开始,孔子非常讲究礼仪的形式,对礼仪的完备看得非常重要,这也是当初晏子对孔子最讨厌的地方。直到到了卫国,孔子还是这样,各国诸侯每月月初有一个告朔之祭,每次要杀一只活羊,子贡觉得很浪费,应该去掉,可是孔子反对子贡的看法,他对子贡说:“你爱的是羊,我爱的是礼。”

按《论语》。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可是后来,孔子的看法有了很多变化,对于礼仪不再那么坚持。

回到鲁国之后,有一次子游向孔子请教丧葬礼仪用具的问题。

“应该看自己的家底量力而行。”孔子说。

“老师说具体点啊。”

“就算家里有钱,也不要超过礼仪规定。如果家里没钱,那么只要装殓时衣物能够盖住死者就行了。丧事只要尽心尽力了,就没有什么好指责的了。所以办丧事时,与其缺少哀痛之情而使用过多的礼仪,不如礼仪不完备却充满哀痛之情。”孔子的意思是,礼仪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情流露。

到了这个时候,孔子对形式上的东西就远远不如从前那么看重了。

问题在于,孔子被圣人化被神化之后,他的每句话都是真理了。既然这样,矛盾就被强行掩盖或者忽视,很多自相矛盾的东西就被熟视无睹,进而被认为原本就是和谐的一体。

后世统治者打着儒家的旗号,实际上干着半儒半法半道的事情,就是所谓的儒表法里。而这样的矛盾体之所以能够存在,在于有了孔子这个矛盾体的存在,也就是说,不论怎样做怎样说,都能从孔子那里找到依据。这样做的前提是否定孔子本身是矛盾的,所以,宰我这样的人是绝对不能让他存在的,所以要编造他被杀的假历史,提醒后人不得质疑孔子思想的自相矛盾。

正是因为这样,中国人能够很自然地生活在自相矛盾之中,譬如:急流勇退、急流勇进都是对的,好死不如赖活与士可杀不可辱同时运用着。堂皇的大道理和世俗的小道理之间的矛盾能够坦然共存,永远有道理,只要是领导,只要有权力,说什么都是对的。我们以为这是中华语言的特点,其实不是,这是这个民族思维的问题,而这样的思维,就来自统治者对孔子思想的“创造性”利用。

有时人们会质疑孔子思想的虚伪,其实不然,孔子是真实的,他只是被历朝统治者们虚伪掉了。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