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焦点艺术丛书 何以为家——凡·高的寻家之旅 (英)马丁·贝利 著 余鑫 译
以凡·高一生中住过的13个城市和居所为线索,讲述了凡·高的艺术创作、生活和恋爱经历,还原了一个艺术痴迷者窘迫、狂热而离经叛道的生活轨迹。
ISBN: 9787559837103

出版时间:2021-05-01

定  价:88.00

责  编:谢赫 郭倩
所属板块: 艺术出版

图书分类: 其他人物传记

读者对象: 艺术爱好者,大众读者

上架建议: 艺术传记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字数: 200 (千字)

页数: 240
图书简介

作者马丁·贝利一直在研究凡·高,这是他写的凡·高三部曲中的其中一本。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凡·高生活中的人与地是怎样同他的作品产生交集的。通过描绘凡·高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如阿姆斯特丹、伦敦、巴黎和普罗旺斯等,来讲述这位艺术大师的故事,并探寻都市与田园景致对他创作的影响。本书附有大量画作、未发表过的档案文件和凡·高同时期的风景照片,形象演绎了天才画家的行迹所至,为人们了解这位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作者简介

马丁·贝利是研究凡·高的权威专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凡·高,并著有大量关于凡·高的书籍,被英国女王誉为“凡·高侦探”。此外,他还是一位艺术策展人。出版著作有《我有一片星空》等。

图书目录

序言 1

第一章:童年 9

第二章:艺术品商人 17

第三章:探索阶段 29

第四章:矿工中的传教士 35

第五章:回归家庭 45

第六章:与西恩同居 55

第七章:偏远北境 73

第八章:《吃土豆的人》 83

第九章:城市生活 105

第十章:狂野蒙马特 115

第十一章:黄房子 139

第十二章:隐居疗养院 169

第十三章:安息之地 193

从津德尔特到奥维尔:凡·高住所年表 206

尾注 212

致谢 223

原版书参考书目 224

原版书图片索引 226

原版书索引 227

序言/前言/后记

序言

我总觉得自己像个旅行者,

要去向某地,

朝着某个终点。

文森特·威廉·凡·高有着躁动不安的灵魂,一生都在四处奔 波。弱冠年华,他一直在找寻适合自己的职业,先是做了艺术品商人,而后又混迹于底层矿工中做传教士。即使在决定成为画家后,他也依然是一名旅者,总是在各地寻找新的创作灵感和机遇,希望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并获得他人的认可。

这种漂泊不定的生活方式意味着,凡·高必然会频繁地变换自己的安身之所。他先是待在荷兰布拉班特省只有几百人口的村镇里,而后又去了英国伦敦—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他的居所也相应地跟着变化,从当海军少将的叔叔给他的一间大房子,到精神病院里的一个小单间。

本书将研究住所对凡·高绘画的影响,讲述他作为一名画家在东奔西走中成长的故事。在凡·高的一生中,他在哪些地方待过?不同的乡村与城市风景又是怎样影响他的画作的?

事实上,仅有两处地方可以真正被称为凡·高的家,并且他也只在那两处待了相当短的时间。一处是位于荷兰海牙的简陋屋子,它处在城里不起眼的地段。和凡·高同住的还有他的恋人—做过妓女的西恩·霍尔尼克,以及西恩的幼女和仍在襁褓中的儿子。另一处便是位于法国阿尔勒的黄房子,在那里他以主人的身份与同行保罗·高更同住。

1882 年住在海牙时,凡·高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画家,与此同时,他爱上了西恩并萌生了与她结婚的念头。西恩那时已经怀孕(怀上了另一个男人的孩子),几个月后,她诞下了威廉。不过,西恩生产的过程并不顺利,由于难产,她不得不在医院里多待两周。为了让西恩和孩子拥有更舒适的居住环境,凡·高提前租下了一套空间稍大些的房子。对此,凡·高曾动情地对弟弟提奥解释道:“她受了这么多苦,回来时应该要有一个温暖的小家在等着她。”

凡·高和西恩的新家位于当时的海牙市郊,靠近铁路的主干线。 新家顶楼有三个房间,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凡·高的画室。画室很大,有着“灰褐色的墙纸和擦洗得干干净净的地板,一切都是明亮的”。画室的墙上挂着凡·高之前的习作,屋内有一个很大的松木工作台,工作台的两侧分别摆着一个画架。

新家还有一个小厨房,厨房旁的客厅里有一个火炉、一张为西恩准备的柳条藤椅以及一个给威廉用的铁质小摇篮,摇篮上蒙着绿色的罩子。凡·高十分欢迎这个新生命的到来,视其如己出。他告诉提奥,这个婴儿床是他自己从一个废品店里扛回家的,并在信中写道:“看着家里最后添置的这件家具,我无法不激动。因为当一个男人坐在他心爱的女人身边,而女人身边又放了装着孩子的摇篮时,一股强烈的情感会紧紧攥住他的身心。”凡·高在摇篮后方墙上挂上了伦勃朗的作品,这是凡·高最喜欢的一幅画,描绘了圣 母玛利亚深夜在摇篮旁借着烛光阅读《圣经》的场景。几个月后,凡·高也用画笔记录下了西恩五岁大的女儿玛利亚在摇篮边照顾威 廉时的场景(参见第 64 页,图 32)。

突然之间,凡·高有了自己的新家庭。然而,尽管西恩陪伴在凡·高左右并充当他的模特,但他们的生活处境仍然十分艰难。凡·高挣不到钱,依旧靠着弟弟的定期资助生活。西恩会做些针线活来补贴家用,极端情况下,她甚至会上街乞讨。

逼仄而嘈杂的房子里,两个孩子的存在一定让凡·高无法专心画画。于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凡·高和西恩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仅仅一年后,这对伴侣便分道扬镳。关于西恩离开凡·高后的生活,我们知之甚少。但随着档案研究的进展,以及当时报纸对一个无名女人逝世的报道,我们现在可以更多地了解到她后来的婚姻状况和悲剧性的死亡。西恩艰苦的一生最终如同凡·高曾预言的那样悲惨地结束了。

离开西恩后,凡·高开始不断地变换住处,直到五年后才在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阿尔勒落脚,并租下了他口中的“黄房子”(或称“小黄屋”)。实际上,此时的凡·高已经在普罗旺斯待了几个月,但此前他都住在一家简朴的旅馆里,直到租下“黄房子”才算真正安顿下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黄房子共有两层,一楼有两间宽敞的房间,分别是画室(原本的客厅)和厨房;二楼有两间卧室,大的是凡·高本人的卧室,小的则作为客房。

黄房子装修好后,凡·高雀跃地给妹妹维尔写信:“我总算能生活,能呼吸,能思考,能作画了。”他得意洋洋地画下了他的卧室,还把床上的一对枕头摆在了画中显眼的位置(参见第 150 页,图 76)。这幅内容高度私人化的作品达到了他想要描绘宁静氛围的目的,但现实里,他的卧室可能一团糟。众所周知,凡·高一贯不擅长整理屋子,因而我们可以想象他的房间里一定到处都是衣服及其他杂物。

入住黄房子后,凡·高非常希望邀请巴黎的画家同行来阿尔勒同住,这样两人既能共同分担房租,又能在艺术上有所交流。最终,高更接受了凡·高的邀请并于 1888 年 10 月入住。起初一切都很顺利, 除了高更宣称凡·高的厨艺实在糟糕并且也不会打理钱财。这个法国人很快就接管了黄房子的厨房和“财政大权”。

凡·高和高更往往白天辛勤作画,晚上畅谈至深夜。但没过多久,这两位性格迥异的画家就产生了摩擦,矛盾逐渐加深。他们开始争吵,争论的话题既有艺术上的观点,也有家长里短的小事,如黄房子的布置问题。圣诞前夕,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凡·高用剃须刀割下了自己的耳朵。他被送往医院,高更则匆匆返回巴黎。“南方画室”的梦就这样破灭了。

除去在海牙与西恩同住的一年和在“黄房子”的几个月,凡·高一直是一个居无定所的画家。早在孩提时代,他就是让人不得安生的“刺头”,此后也一直未变。成年后,他开始四处奔走,海牙、伦敦、巴黎、拉姆斯盖特、艾尔沃斯、多德雷赫特、阿姆斯特丹及比利时博里纳日煤矿区的村子,到处都曾有他的身影。即使是决定做画家之后,他也同样停不下来,先后去了布鲁塞尔、埃滕、海牙、德伦特、纽南、安特卫普、巴黎、普罗旺斯的圣保罗精神病院,以

及他最终的归宿—奥维尔。

在凡·高生活的时代,人们很少离开自己的出生地,最多可能只是从乡下搬到城里。而凡·高却一直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之间变换,这样的生活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显得更加引人注目。成年后,他在荷兰一共待了差不多七年,法国五年,比利时三年,英国两年。

起初,当凡·高还是一个在海牙、伦敦和巴黎见习的艺术品商人时,他就发现了艺术的世界。他努力从以前的大师作品和同时代画家的画作中汲取养分。后来,当他在比利时博里纳日矿区做传教士时,矿工们艰苦危险的生活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激发他创作出早期的作品。在海牙,他描摹城市生活,在画纸上表现他对贫苦老弱者深切的同情。搬到布拉班特省纽南附近的村子里后,他受到当地农民和织布工人的启发,开始向肖像画家的方向发展。

在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凡·高接触到了印象派,并开始摸索如何在绘画过程中恰当地使用各种颜色。在法国东南部的普罗旺斯,炽烈的阳光洒落在如画般的橄榄树丛与柏树丛上,这样的景观让凡·高创作出了最美的风景画。在巴黎北部小镇奥维尔,广阔的乡野风光成了凡·高最终的灵感来源,他几乎是以一日一幅的惊人速度创作出了 70 幅非凡的画作。但也是在奥维尔,1890 年 7 月 27 日的下午,这位画家走进一片麦田,用一把左轮手枪对准自己,扣动了扳机。

凡·高蹒跚着回到住宿的小旅馆,痛苦地爬上楼梯进入狭小的卧室,那儿就是他最后的安息地。房间没有正对着街的窗子,只有一扇小小的天窗,画家就在这样逼仄的空间中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 时光(参见第 198 页,图 103)。两天后,凡·高在弟弟提奥的怀中逝世,他的人生旅程终于结束了。 “家”在凡·高留下的 820 封信件里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多达 322 次。他信中的“家”往往指的是他父母的房子,那是他们住的地方,也是他出生的地方。但早在二十出头的年纪,他和家里的关系就已破裂。当然,弟弟提奥是个例外。30 岁时,凡·高曾写道:“我与家人的性格大相径庭,实际上我也不是一个真正的‘凡·高家族’的人。”

此时的凡·高早已不关心他同家里的关系如何了,因为绘画成了他生活的全部。1885 年,他在给提奥的信中写道:“一个画家即便此刻正被生活中的琐屑与不幸缠身,但绘画,我认为尤其是描绘农民的生活,仍会给予他心灵上的平静。”不过问题是“他卖不出自己的画,却依然要出钱买颜料,出钱请模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进步”,但不管怎样,凡·高最后总结:“绘画就是家”。

编辑推荐

1.本书以家为切入点,展开描述了凡·高的出生、成长、工作、恋爱、艺术创作等内容,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丰满真实的艺术家形象。全书十三个章节,以居住地、居住时间为划分依据,较好地抓住了阅读节奏感与逻辑感。译文优美流畅,征引大量凡·高所处时代的风景照片、精美画作以及未公开的档案资料,以及他与家人、朋友的书信内容,描述历史事件客观而又有故事性,全文引据充分,注校得当,图与文相得益彰。

2.“多舛的命运造就巅峰的艺术。”以个体经验来看,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艰难的人际交往,糟糕的感情生活,反而激发了凡·高的旺盛的创作欲望,他用独有的绘画语言和表达方式描绘窗外的风景,住所附近的一切,或许这样就可以把理想的生活放到艺术作品中。

纵观全书各个章节,跟随作者用文献与实地资料还原凡·高的生活轨迹,凡·高不同阶段的情感、交往、工作、生活,不同时期的痛苦真是各不相同,现实中的失败和创作上的成功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反差。创作像一面“镜子”,反映了凡·高对生活和环境的观察;而我们对“镜像”的内容进行解读和逆推,无疑可以深入了解凡·高当时的生活和创作状态,了解更真实的凡·高。这也是本书的目的和价值所在。

精彩预览

第十一章:黄房子

阿尔勒的小黄屋(即黄房子)一直都是老样子,

一直都是人们来往于非洲热带和法国北部时的休憩所。

地点:阿尔勒

时间:1888 年 2 月~ 1889 年 5 月

对于离开巴黎,南行途中的凡·高心情复杂,他在给提奥的信

中写道:“在路上,我一边回忆着在新国度看过的东西,一边思念

着你。” 同样地,提奥也对凡·高的离去有些失落(尽管两人的

关系一度紧张),他写信给维尔,告诉她:“我从未想过我们之间的

关系会变得这般密切,可如今又只留我一人孤零零地待在公寓里了。”

1888 年 2 月 20 日清晨,凡·高乘坐的火车驶入普罗旺斯的阿

尔勒,迎接他的是一片不寻常的景色—银装素裹的南方风景。

由于车站位于城北,凡·高只能在严冬穿过寒冷的大街前往城中心

寻找新的住处。最终,他选择在卡雷尔旅店落脚。旅店老板是阿尔

伯特·卡雷尔及其妻子凯瑟琳。旅店的一楼是饭馆,二楼、三楼则

是客房。

旅店的地理位置很好,周围有很多商店和咖啡馆,距离壮丽的

罗讷河也仅有几分钟步行路程。不过,附近的鹅卵石街道都建于中

世纪,十分狭窄,在深冬里显得尤为寒碜。凡·高后来写道,这座

小城显得“贫瘠且惨淡”,然而当他渐渐熟悉这座城市后,他又改

口称,阿尔勒“别有一番古老的韵味”。

19 世纪中叶的一幅画(图 71)记录了热气球视角下的阿尔勒,

展现了古老城墙包围下的城市全貌。城市的中心是保留至今的古罗

马竞技场,上方的罗讷河中商贸船只来来往往,尽显其水上要道的

重要性。前景处一辆火车呼啸而过,这条新干线很快就将成为该地

交通运输的主力。在画面的右下角城墙边有一座黑黝黝的教堂,沿

着教堂尖塔的位置向上走便是凡·高的新住处—卡雷尔旅店。

在高空的俯瞰视角下,我们可以看到阿尔勒的城市与郊区近在

咫尺,交通十分便利。此前,凡·高曾在布拉班特和巴黎郊外画过

无数自然风景,如今阿尔勒周边交织的麦田和果园又为他提供了全

新的创作素材。在城外的蒙马儒山下有着成片的橄榄园和葡萄园,

山顶上是一座中世纪修道院的遗迹。普罗旺斯一派田园风光,土壤丰沃。在这里,凡·高逐渐成长为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风景画家。

在阿尔勒,凡·高沐浴在法国南部的强烈日光之下,创作出了最显得他精力充沛、热情洋溢的作品。在 15 个月里,他一共完成了

近 200 幅画,平均每周超过三幅,效率惊人。凡·高许多响当当的

油画作品都诞生于这一时期:《鲜花盛开的果园》《金色的麦田》《地

中海海景》《邮差的肖像》,还有后来享誉世界的“向日葵”系列静物画。

凡·高在布拉班特的乡村长大,因而他总能敏锐地察觉到季节

的更替。当他抵达阿尔勒时,普罗旺斯地区的果树刚刚开花,于是

他决定驻守在果园中,用画笔捕捉枝头怒放的花朵。在短短两个月

里,他就完成了 15 幅画。而当花瓣凋零后,他开始将目光转到下一

个地点:蒙马儒山。在当年 7 月前,他一共去了蒙马儒山约 50 次,

每次都是手拿速写本徒步前往。再后来,当夏日临近,他又走进麦田,

将金黄的麦穗定格在自己的画作中。

生活在色彩斑斓的普罗旺斯,凡·高笔下的颜色也随之发生了

变化。在抵达阿尔勒的四个月后,也就是 6 月,他在信中写道:“当

草木蓬勃生长时,满眼都是北边不常见的绿色,让人心绪安定;即

便是草木被烧成灰烬,这里的美景也丝毫未减,只是颜色由绿色变

成了深浅不一的金色。”

先前说到,凡·高抵达后迅速住进了卡雷尔旅店,但他很快发现,

除了位置不错,旅店的其他条件并不算好。每当夜幕降临,他都会

在旅店一楼的饭馆吃晚饭,但他抱怨那里的酒就像是“毒药”。此外,

凡·高的卧室空间很小,因此他不得不在屋顶的平台上作画和晾画。

然而,这样的做法很快让他和卡雷尔夫妇产生了矛盾,因为他“比

其他不画画的客人(旅店的客人一般都是来自卡马格的牧人)要占更多的地方”。

为改善自己的创作环境,凡·高再度动起了搬家的念头,最终

在拉马丁广场找到了一栋待租的房子。房子位于火车站和妓院中间,

毗邻警察总局及几家通宵营业的咖啡馆,卫生状况不太理想。此外,

房子附近还有两座高架桥,哪怕是深夜也会有火车经过,传来隆隆

的响声。这栋房子才建造了大概 40 个年头,条件却很差劲,不过

房租也很低,性价比还算不错。

关于房子的外观,现存最早的照片大约拍摄于 1905 年(图

72),因此应该与凡·高入住时的样子非常相似。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房子顶楼不幸被炸毁,由于当地人对凡·高并无太多兴趣,因此未做任何修复工作,反而把整栋楼都给拆了。

凡·高根据房子外立面的颜色给它取名为“黄房子”,并创作

了一幅油画专门描绘这栋楼的外观(图 73)。在这幅画中,房子明

黄色的外墙与深蓝色的天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印象深刻。这

栋建筑共分为两部分,左侧是一间杂货店,正面的墙体和雨篷都有

些褪色;右侧则是凡·高的住处,已经被重新刷成了“黄油色”,

因此更加显眼。两侧建筑之间有一段连接的部分,二楼的窗户里还

挂着洗干净的衣服。画面最左侧的树后面有一栋粉色的房子,那是

玛格丽特·维尼萨克的饭馆,凡·高经常会去她那儿解决晚饭。

5 月 1 日,凡·高正式搬进了黄房子(但前期并不在此过夜)。这栋房子看起来非常适合凡·高,能为他提供足够的个人空间和宽

敞的作画空间。他在给提奥的信中写道:“人要是还年轻,整天像

个旅行家,混迹在咖啡馆里,没有一个温暖的家,那倒没什么。不过,

我现在是无法忍受那样的生活了。最重要的是,那样的生活不适合

干脑力活。”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