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书共分9个章节,主要对文学的本质和特性,文学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文学的创作活动,文学的方法与流派,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艺术风格,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文学体裁的类型,文学的阅读、欣赏与批评,文学的社会功能等内容作了介绍。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作者在2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更新了教材的学术成果,使教材结构更加合理。
王元骧 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毕业于浙江师院(现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前身)中文系,留校从事文艺理论和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在是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中国文学组及中华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文学评审组副组长、教育部《高校理论战线》编委,中外文化及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美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迄今发表论著约180万字,曾16次获得中宣部、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省人民政府的嘉奖。其论著以人的活动的理论为出发点,把认识与实践、认识论与价值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吸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文艺问题进行立体交叉的全方位的考察,在国内外理论界独树一帜。
论 001
第一节 文学理论学科的性质001
第二节 文学理论研究的对象006
第三节 文学理论研究的方法010
第一章 文学的本质和特性015
第一节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015
一、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般性质016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本质021
第二节 艺术形象的特征和种类025
一、艺术形象的特征025
二、艺术形象的种类030
第三节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034
一、文学以语言为媒介来塑造形象035
二、语言形象的特点037
第二章 文学的社会性和历史性042
第一节 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042
一、文学是一种社会的上层建筑现象043
二、文学以社会心理为中介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发生联系045
三、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048
第二节 文学的社会倾向与作家的社会责任053
一、作家的立场观点与作品的思想倾向053
2/ 文学原理
二、作家的社会责任与创作自由057
第三节 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060
一、从文学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来看061
二、从文学发展与历史传统的关系来看065
第三章 文学的创作活动070
第一节 文学创作活动的过程070
一、素材积累时期071
二、艺术构思时期075
三、艺术传达时期077
第二节 文学创作中的想象活动081
一、艺术想象的性质081
二、艺术想象的特点087
第三节 文学创作中的意识性与无意识性092
一、文学创作是意识与无意识统一的活动092
二、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094
三、创作灵感与创作化境097
第四章 文学的方法与流派102
第一节 现实主义的源流和特征102
一、现实主义的源流103
二、现实主义的特征106
第二节 浪漫主义的源流和特征111
一、浪漫主义的源流111
二、浪漫主义的特征115
第三节 现代主义诸流派119
一、现代主义兴起的现实根源和思想根源120
二、现代主义诸流派的基本特征122
第五章 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128
第一节 创作个性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128
一、创作个性的形成128
二、创作个性在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130
目 录/3
三、创作个性与创作中的“癖性” 134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风格及其构成因素137
一、风格的含义137
二、风格的内容因素与形式因素140
三、风格与作风145
第三节 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性与统一性146
一、文学作品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与流派风格147
二、民族风格、时代风格、流派风格与个人风格的关系153
第六章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157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内容要素157
一、文学作品的题材158
二、文学作品的情节160
三、文学作品的思想和主题163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形式要素167
一、文学作品的结构167
二、文学作品的语言170
三、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178
第三节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184
一、文学作品的内容存在于特定的形式之中184
二、文学作品的形式是特定内容的具体显现186
三、文学作品力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187
第七章 文学体裁的类型191
第一节 文学体裁的形成和分类191
一、文学体裁的形成和发展191
二、文学体裁的分类194
第二节 叙事类文学197
一、叙事类文学的基本特征197
二、叙事类文学的主要体裁200
第三节 抒情类文学203
一、抒情类文学的基本特征203
二、抒情类文学的主要体裁208
4/ 文学原理
第四节 戏剧类文学211
一、戏剧类文学的基本特征211
二、戏剧类文学的主要体裁216
第八章 文学的阅读、欣赏与批评219
第一节 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219
一、文学阅读是文学创作的必然延伸220
二、阅读过程中作品的制约性与读者的能动性221
第二节 文学的欣赏活动227
一、文学欣赏的性质和特点228
二、文学欣赏的一般过程232
三、文学欣赏中的偏爱与欣赏能力的培养235
第三节 文学的批评活动239
一、文学批评的性质与任务239
二、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243
三、文学批评的标准249
第九章 文学的社会功能256
第一节 文学的功能与文学的性质256
一、文学功能是文学性质的具体显现256
二、文学功能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259
第二节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有功能265
一、通过强化美好人生的信念促进人格的提升265
二、通过提升人格激活实践的心理能量和精神动力268
第三节 审美视野中的文学功能系统271
一、审美认识作用272
二、审美教育作用274
三、审美愉悦作用276
初版后记279
修订版后记281
第二次修订版后记285
第三次修订版校后
本教材为高等院校中文系文学概论课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初版获第二届全国普通高校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作者在2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更新了教材的学术成果,使教材结构更加合理。本教材具有如下新的特点:
1.观念上的完善。教材把作者所主张的文学观念在全书贯彻到底,阐述得更充分,而且对文学的“实践性”也作出了更准确、贴切,符合文学实际的解释。本次修订使一些具体的论点更趋完善、精确,从而使全书的整体感加强。
2.结构上的调整。作者对一些章节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使教材的篇幅更趋合理,。
3.内容上的更充实。
![]() |
![]() |
![]() |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 | ![]()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