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新民说 茶之路 《生活月刊》 著 茶小隐 主笔 马岭 摄
八千里茶路的探寻,四十二座茶山的味道
ISBN: 9787549552986

出版时间:2014-09-01

定  价:72.00

责  编:余慧敏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传统文化

读者对象: 大众读者

上架建议: 茶;文化;大众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字数: 350 (千字)

页数: 332
纸质书购买: 当当
图书简介

2014年6月,《生活月刊》“茶之路”系列别册荣获SOPA(亚洲出版业协会)颁发的卓越生活时尚报道奖,被评“笔触传神富感染力;全篇充满浓烈文化气息,兼具专业知识性。整体筹划及制作宏大而细腻”。《茶之路》为此系列别册的结集,并在原册基础上作了重要补充和修订,鲜明区别于普通的茶类图书,既有美学价值,又有档案价值,是一本实地探访茶山茶人,追寻和探求茶的源头与真味,反思人与自然、生命与生态关系的踏实诚朴之作。

2013年春茶开采,“茶之路”第一站抵达四川,随后历时一年的时间,采访小组到达浙江、江苏、广东、云南、安徽、福建、台湾……共计踏访四十多座茶山,涉及绿茶、黄茶、白茶、红茶、花茶、乌龙茶、普洱茶、黑茶等主要茶类品种,对于每种茶生长在怎样的水土,经历了怎样的各自区别的种植过程和制作工艺,以及茶人展现的制作工艺,均有详述

《茶之路》为四色图文书,所配图片均为知名摄影师实地拍摄,既有茶山茶树样态,又有制茶工艺呈现,图片精美、大气、有意境,富含人文张力和表现力。

作者简介

《生活月刊》,一本讲述“生命”与“生活”的人文杂志,创刊于2005年12月,以“生活的禅意,生命的教育”为创作理念,寻找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文化的真正内在价值。从传统中国获取灵感,以“天地人真善美诗礼乐”为内容框架,注重印刷工艺美学与考究的装帧,《生活》亦是一本美艺之书。历年出版的优秀专题包括:“重走梁思成之路”“敦煌:众人受到召唤”“茶之路”“家书”“民艺中国”等等,屡获亚洲出版业协会颁发的“最佳特写报道”“最佳摄影报道”“最佳杂志设计”等荣誉。

Slogan: 生活的禅意 生命的教育 生活的美学 生命的哲学

图书目录

前言:茶源

Ⅰ蒙顶

【蒙顶甘露】

茶中故旧

南方有嘉木

Ⅱ峨眉

【峨眉绿茶】

刚柔相济

四时有序

做一百年茶

Ⅲ太湖

【阳羡茶和顾渚紫笋】

风土与茶韵

果农茶事

工科男的阳羡茶

饮春之味

Ⅳ余杭

【径山茶】

旧时余韵

尘梦内外

Ⅴ西湖

【龙井】

大隐于市

执着古早味

茶如镜

绿茶的花样年华

Ⅵ皖南

【徽绿】

手工的极致

茶季•归途

那时候……

【祁红和安茶】

精制的尊严

最神秘的味道

重组记忆拼图

Ⅶ潮州

【凤凰单枞】

凤凰单枞的前世今生

守山人

Ⅷ云南

【普洱】

茶山远在时光中

建立正确的口感

岩教心事

终老的地方

普洱茶的历史和现场

【景谷大白茶】

丛林之中觅本真

种茶记

【滇红】

高山上的瑞草

我和红茶的缘分

Ⅸ闽东 闽北

【福鼎、政和白茶】

返璞归真香

古老又鲜活的茶

【福州茉莉花茶】

茶为骨,花为魂

鲜灵浓郁的理想世界

【岩茶】

岩茶的地土之香

大红袍的播火者

【正山小种】

溯溪寻正山

金骏眉的故事

“红色液体”的神秘历史

Ⅹ闽南

【闽南乌龙】

原乡的繁华与哀愁

回到土地

西风独自凉

禾怕寒露风

Ⅺ台湾

【台湾茶】

回到茶的初心

云雾深处

自然之茶

从台北城大稻埕茶港谈起

后记:茶归山林,人归自然

致谢

序言/前言/后记

何健

茶的起源在中国,数千年来,无论时代如何更迭、社会怎样变迁,它始终伴随并滋养着人们。茶是至清至洁之物,不论你认识程度如何,欣赏能力为何,它都如实地呈现出它的内容物质和内涵元素。它雅俗共赏,可饮可食、可浓可淡,它可入药却更是绝佳的保健饮料。正因为没有分别心,所以它雅俗共赏;更因为没有强制性,所以它信手拈来,可宾可主、可有可无,成就一个绝佳的文化载体。它保有自我,却给予使用者极大的空间,相同的茶因产地、季节、气候、采摘部位、制茶师父等因素,而显现出风格迥异、表情不一的样貌。即便制作完成,也会因泡茶人的不同,泡法上的不同,每道茶汤的不同,和一块喝茶人的不同,产生丰富多彩的变化。而这饱含生命张力的“变”,因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的结合或熏染,呈现极佳状态,这时就因妙趣横生而达到妙不可言的境界。

习茶逾三十载,我尝试从茶的身、心(性)、灵这样的角度,来总结茶的本质,得到如下的结果:

茶身清——显天地山川之气

茶性俭——宜精行俭德之人

茶灵虚——竟诸般艺事之功

许多朋友问我,为什么旧中国的文人雅士,对酒的题咏歌颂,远多过茶?

我说传统中国都属封建社会,社会地位和资源集中于君王权贵,文人雅士的丰富情感,在封闭的环境和阶级的压抑下,只好借由酒来抒发。

许多朋友问我,当今科技如此发达,茶这般传统老调的元素,还能提供什么价值?具有什么存在意义?

我说传统封建社会,文人雅士借酒抒怀;现今却是天涯若比邻,信息爆炸的网络世代,我们需要通过茶的真实感知,澄清自己,内敛自己,过滤并有效地运用信息,充实我们对应这个瞬息万变世代的能量。

许多朋友问我,现在的年轻人多不喝茶,会不会形成文化断层?

我说年轻人不喝茶,是因为我们没有提供合宜的识茶管道、喝茶方法和用茶的帮助等整体氛围。让他们不知其好,或是知其好也不得其门而入。就中国的历史来看,茶是老祖宗留下的琼浆玉液,永无灭绝的一天。年轻人终究会靠他们的因缘际会或待年龄稍长,接续这条绵长的生活文化之路。

许多朋友问我,如今好茶和好的茶具越来越昂贵,对于一般收入的人,要喝上一口好茶,是否已然遥不可及?

我说先要重新思考和定义什么是“好”!名茶、名器固然是好,但更不可忽略的,茶首重安全自然,就我实际走访国内茶区的经验,一些属于地方性、知名度与经济效益不高的茶,价格相对便宜许多,虽然因不够精制而有损于形色香味,然而你可以感受到土壤、阳光和水所赋予它的自然风味。而器物的生命是由使用者造就的,为自己选择一件合适好用的茶器,经常和正确地使用它,假以时日,自然产生让你无法替代的风采。所以完全不用担心价格的问题,在茶的领域里,我们在意的是价值,而价格只是市场上因交易目的所产生的数字。

许多朋友问我,当下有些茶的活动,过于形式化、仪式化,可能导致茶逐渐背离生活吗?

我说茶因包容性而呈现多样化,形式和仪式原本就是茶诸多面相之一二,只要合适,自然有它存在的意义,无所谓对错。好比现今有些人谈“茶禅一味”,它绝不是穿着袈裟泡茶,念一句经喝一口茶。唯有进入生活,它的影响才会深刻和普及。

许多朋友问我,中国过去有茶道吗?中国的茶道是什么?中国的茶道要如何形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向来讲究文以载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而茶极大比例在生活中滋养人们,早已形成一种生活之道。如今社会多元,天涯比邻,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对于国际影响愈趋重要。中国人站起来了,申办奥运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中国人向世界证明他们站起来了,因为他们靠的不是外汇存底,更不是船坚炮利。一百余年前西方给中国带来了鸦片,也带来了百年浩劫,今日,中国却回敬西方乃至于分享全世界以茶,通过传统中国文化的思想养分,提供一个不仅适用于当代,乃至于未来,可以深刻思考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维持和谐友善关系的有效途径。进而达到养身、养心、养天地的茶道境界。

一口茶,喝的可是一方水土一方人

从前述我们知道了茶的本质,和它带给人的美好。但茶的所有优点,都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才能一一实现。换言之,一个不安全的茶,将使茶的所有美好荡然无存。所谓安全的茶,我们可以分别从生产者和使用者两个角度来谈。在为本书写序之际,我与美即企业的爱茶朋友们,正在进行“茶之路”中潮州凤凰单枞的寻访活动。四月十二日我们一行人在乌岽山区,造访那棵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老宋茶,主人告知下午就要采摘,这是多么神奇的巧遇啊!却不知怎么,敬茶爱茶如我,竟激不起一丝恭逢其盛的兴奋之情和参与意愿。因为映入眼帘的是它那单薄瘦弱的树形,以其风烛残年之躯,兀自勉力地提供予人它的剩余价值……我不忍卒睹!我不忍看到的,是整个山区被过度开发,盖新楼的、辟茶园的,让整个山区绿色植被遭受严重的破坏。这不禁让我想起台湾阿里山高山乌龙茶区,它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种茶,由于日照短、日夜温差大等有利于茶叶香甘物质的自然条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渐渐地,整个茶区在没有妥善规划下,因过度开发而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虽然我曾多次向农政单位反映,但总得到他们只有辅导权而没有管理权的回复。直接跟当地茶农道德劝说,他们也是淡淡地响应:“没事的,大家不都是这么做的!”终于不幸地在2009年的8月,大自然开始反扑了,“莫拉克”台风不但造成当地严重的经济损失,更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至此年轻辈的茶农,开始重新思考他们与自然生态和土地的关系,要如何友善而有效地运用老天赋予人类的资源,通过他们的栽种、制作,提供使用者一道安全无害,足堪品味的茶。并且为自己的生命财产受到保障,且能够永续经营。以现今的市场状态和消费品位来说, 把茶卖好是容易的,但要好得长久,其根本之道就在于整体生态的维护,产出优质的茶叶原料,通过按部就班、正确到位的制茶工序,提供使用者无忧无惧且足堪品味的茶品,期能成就养身、养心、养天地的至高理想。

与《生活》杂志结缘

在台湾一般市面上,是买不着现代传播集团出版的《生活月刊》的。第一次看到它,还是四年多前在上海经商的台湾广告界大佬郑松茂带来冶堂的,他觉得这本杂志很好,特别拿来和我们分享。初见它即惊为天人,从大开本、封面到售价,一连让我们哇了三声,这也做得太高端了。及至翻开了内页,举凡图片、文字、内容、编排印刷乃至于广告呈现,却反倒让我们噤声了。因为它实在做得太有质感、一丁点也不输给国际顶尖杂志。佩服之余,也不得不为两岸交流,台湾一直引以为傲的软实力捏一把冷汗了。2012年初春,《生活》的两位灵魂人物,创意总监令狐磊和摄影总监马岭联袂造访冶堂,得见本尊就不觉得意外,为什么会有如此好的作品出现。令狐磊沉稳内敛、思绪清明,是最佳运筹帷幄掌舵者。马岭热情洋溢、关怀人文,提供给阅览者有生命、会说话的图像。除此,再加上坚实的编辑团队,和倾全力支持的集团总裁邵忠,他们是在努力树立一种属于中国当代的典范啊!当时,令狐磊就跟我提及,《生活》要好好地做一个茶的专题,他必须构思清楚,才会着手进行。数月后,我们看到“茶之路”以专辑别册的形态,一共出了四辑,内容涵盖了中国大多重要的茶产区和茶品。就我对茶的了解,这个团队可说是用尽了心思、费尽了力。他们以茶为核心,带出了与其相关的人、事、地、物,竭其所能地照顾到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着手于人文的关怀,而又着眼于土地的关照,为读者们在基础认识上提供了一套既有美学价值,又有档案价值,且便于阅读的好茶书。欣闻广西师大出版社欲将其集结成册出版,不知又可造福多少爱茶朋友。让我们共同携手,走向这条属于全中国人,乃至于全人类的现代“茶之路”吧!

前言:茶源

令狐磊

寻找茶的源头,

也就是找寻中国人精神的源地。

(一)

我们相信已经找到了沟通情感的媒介,那就是茶。

我们邀请茶人、摄影师和编辑记者,踏上前往中国那些茶树的种植地的山路。行走在这些茶山里,绘画一幅关于茶的旅途。寻找茶的源头,也就是找寻中国人精神的源地。

找寻茶源,并非出于好奇心,它应是我们的本心。在作为桌上那一道青翠或金黄的饮品之前,它在怎样的景象里生长,它经历了怎样的故事。

这是明代茶人所缺乏的自然之道,他们在书斋茶室里悬挂山水画幅,焚香插花布道,意图营造自然,但始终无法抵达真正的茶源,感受当地的风土。

(二)

车子在武夷山的正岩行走时,急雨如注。在那些山峰消失于雨雾之中的巨岩边,一道道瀑布从天而降,山气之刚,水汽之柔,竟可以共汇一景。钟灵毓秀,这里出产的茶被视为正岩茶,茶客称之为“岩韵”,岩韵气酽者,谓之极品。

到了下梅村的时候,雨小了点。水从邹家祠堂的石雕门楼屋檐滴下,门外便是梅溪,雨水、山涧水都汇流到村里的梅溪里。这急淌的溪水,让我确信,这里就正是当年的那个“茶商水道”,从武夷山到俄罗斯恰克图的万里“茶之路”的起点。在康熙年间,每日行筏三百艘,筏上满载的正是山上采集下来的新茶,茶市盛极一时。

我们的“茶之路”采访组的行程,在2013年春夏之际,来到的是中国茶叶最为鼎盛兴旺的原产地:武夷山。当其时,我们的访茶之旅已经行程过半。在武夷山茶区探寻的茶,莫不以茶气虹冠其上,茶汤酽浓纯正著称。韵味为上,这里的茶人喝茶,品第一道茶汤之前,会先闻茶杯盖上的香气。

中国人在茶的香气里感受到的是什么?我们所思索的茶韵,是一种由土地的自由和淳朴的气氛所培育出来的真福。

(三)

在陆羽所在的时代,云南的崇山峻岭与大江峡谷是难以企及的所在,他出生于湖北,行走于太湖,晚年隐居在浙江。即使在可以直接飞抵版纳的今天,到达云南西南部那些寨子依然得在蜿蜒崎岖的盘山公路耗费一整个白天,在脚下那些云雾萦绕的峡谷森林里,蕴藏着各种野生古树,其中就有着古茶树。

有人说,是在明朝时期,借由驻军的力量,种植下成片的茶树林,数百年后这些茶树躲过了战事、朝代更迭与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它们曾经的主人都已经化为尘土,当地的少数民族自然而然借着人类获益的本能接管了它们。也有学者猜测本是野生植物的茶树,随着人类的移居,从云南的深山里向四川、南方丘陵地带迁移出来,其中,布朗族与畲族充当了茶叶文明使者的角色。他们把茶树种子不断散播,直至衍变出完全适应了当地风土的茶树品种。

近年,普洱茶价格的持续走升,陈年、山头、树龄成为人们看重价格的坐标,然而我们更看重茶的什么价值?我们更应注重感受茶叶中蕴藏着天空、雨露和山魂。是这些自然的原力而不是金钱角力,让我们的生活得到了茶的洗礼。利休大师说:“想象一下没有茶的生活,如果和现在有区别,那么你就不懂茶。”

(四)

我们可以假想如果有本叫《茶史》的千页鸿篇巨制,那么茶作为一种饮品和商品的历史可能只开始于那倒数的一两页。其他页面,它存在于原野山林里,它一直伴随着山魂而生。

我们无法具备那些隐士的山中经验,但我们愿意倾听山里的茶农、工人和茶人大师他们原生态的、活生生的山里智慧。

这些野生茶讲述的是大山的语言。如果只看到茶带来的枯寂与禅静是不足够描述茶的世界里所蕴藏的磅礴自然之气的,中国人更应有大气之象,滚烫茶汤有如奔腾的山河之势,与使用古法传统制作的茶叶产生激烈撞击,每一泡都会产生复杂的味觉感受。

我更看重被视为“九龙之水”的澜沧江赋予中国茶的自然进化之道,正如古茶树就在云南南部由江河水汽养育的茂密丛林里,其来自圣洁高原的唐古拉山雪山水,汇集多个支流后,一叶茶,却是大地的恩情、高山的精魂。

(五)

茶有三味:鲜味之茶,真味之茶,韵味之茶。“韵”是和大家分享的时候的社交辞令。茶对于中国人社交生活的重要性,由古至今,都是上席的首选。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既在茶汤中,亦在茶之气韵内,它无从描述,只可在茶席的经验中言传身教。席间的情味,借由枯淡山野的茶汤,隐避之言,婉曲之志,浩荡之气,萧寂之情……均可在一杯杯茶水中淡化。

借此可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往酽如茶。作为我们已知和所言的精华之物,茶于中国人,有如竹于中国文化。苏东坡说,“不可居无竹”,“无竹令人俗”。以茶度之,不可饮无茶,无茶令人俗。茶是我们既熟知,又难以捕捉的文化巢穴,茶亦俗亦雅,在于是否好好体会“韵”之所在。

茶韵所营造的小环境,借助茶所带来的土地、自然、熏烧木头的韵味并营造的各种气味,让人的味蕾、嗅觉在各种自然气味的记忆中巡回通感。“茶”那些难以用文字描述的味道,其实隐藏着的是整个“自然”。

茶,可以让我们知晓“当下感”,通过品尝茶以及其间的礼仪,或繁或简,饮茶的人亦获得了情感沟通与诗意生活的修炼。

“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相传陆羽在1200多年前开始写《茶经》,唐代茶文化的兴盛,与陆羽的记录相辅相成。在今天,记录茶人,挖掘茶源,作为一个孜孜以求的“茶之旅人”,前往茶的源地,把它们的今时茶味和想法记录下来,本身便是属于这个新的复兴年代的“新《茶经》”。

茶是沟通古今的神奇丹药,古法古道,今法今道,在徇古和创新中得以追求无限之境。时聚风亭月观,煮一壶茶,谈道达旦。茶的故事,就是中国人最值得叙说的文化故事。

茶是禅宗。古有禅宗公案“吃茶去”。茶如上善之水,让我们可以追求清净无垢的心灵及其可以令全身进入的心体本寂——即使是短暂的、理想主义的。

(六)

冈仓天心在《茶之书》(The Book of Tea,1906年)中提及:茶,“对我们而言,已经超出了饮品的概念,它变成生活艺术的一种信仰”,形成了一种“神圣仪式”,为的是“创造宇宙间至福的瞬间”。这些说辞也许看起来比较玄妙。时至今日,茶已无道,但其“真性”,正如在此探寻到的一处处有着真实生活、风土气息浓厚的茶源地,更值得珍视。以现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传扬中华礼仪,从中国开始,传扬四海。

我们希望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礼仪可以让更多的人得到分享和裨益。我们也将致力于推动这项工作,通过出版和各种文化推广的手段,在此,以《茶之路》系列为先启之作,可以成就前所未有的文化新天。

编辑推荐

第一,《生活》杂志原《茶之路》别册的结集,荣获亚洲出版业协会(SOPA)颁发的卓越生活时尚报道奖:“笔触传神富感染力,全篇充满浓烈文化气息,兼具专业知识性,整体筹划及制作宏大而细腻。”

第二,既有美学价值,又有档案价值,是一本实地探访茶山茶人,追寻和探求茶的源头与真味,反思人与自然、生命与生态关系的踏实诚朴之作,鲜明区别于普通的茶类图书。

第三,四色图文书,所配图片均为知名摄影师实地拍摄,既有茶山茶树样态,又有制茶工艺呈现。图片精美、大气、有意境,富含人文张力和表现力。

第四,反思之路:在依托自然与人工成就茶的文明里,追寻茶人是如何从自身出发观照土地、生态和生命的,藉此潜心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茶归山林,人归自然。

第五,造访四川、浙江、江苏、广东、云南、安徽、福建、台湾等重要茶区,涉及绿茶、黄茶、白茶、红茶、花茶、乌龙茶、普洱茶、黑茶等主要茶类品种,对于山间茶树的生长样态、种植过程以及茶人展现的制作工艺,均有详述。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1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